close

最近推薦一位小二孩子(非故事喵孩子)去給光光老師評估,因為這孩子看似聰明也很乖,但是有情緒問題和不專注的表現,比如說:做功課時不專心、不斷扭動所以完成度不佳、做手作(捏蜜蠟、織毛線、貼馬賽克...)無法專心投入反而會一直抱怨,跟同儕相處有困難所以人緣不好...


評估後,我和光光老師稍微聊了一下,他說這孩子「頭腦跟手無法配合,頭腦很聰明,但是手指不聽話,導致挫折忍受度不佳。手的力量真的是太小了,拿筆姿勢沒有效率,英文還可以,但是中文如果不改大概只能寫到二年級。手的問題滿大的,因為沒有手弓,所以拿小東西很困難,而出現抗拒和逃跑。還好在小學前發現,不然四年級,就會變成拒寫的情況,甚至情緒問題。」


讓我很心疼的這個孩子,家人本來都覺得沒問題,但是從小一到小二,問題慢慢浮現,最近媽媽終於發現孩子真的需要幫助,如果爸媽沒有在今年改變自己的想法,接受建議去做感統評估,這孩子到了三四年級會如何?


我把這個案例寫出來給大家參考,是希望大家知道,在孩子還幼小的時候,生活中千萬不要幫孩子做太多,大人順手做很快,但孩子真的需要「用自己的速度慢慢做」的練習機會、需要「與錯誤共存一小段時間再慢慢靠自已修正」的機會...,否則大人反而是剝奪了孩子成長茁壯的機會。


感覺統合其實是孩童發展很重要的一部分,五六歲以前是統合關鍵期,建議爸媽最好除了關注孩子的生長曲線,也要關注孩子感覺統合的發展是否平衡完整,孩子的「不專心」、「愛生氣」、「不喜歡新事物」、「被動」、「害羞」、「不愛學習」... 這些狀況都不是孩子有意識地選擇,不是孩子們故意惹大人生氣、不是故意不合作、不是故意躺在地上聽故事、不是故意賴在媽媽身上不起來、不是故意推到踩到同伴...,如果大人只是一味地要求孩子要乖要做到答應的事情,其實孩子就算很想配合,但是身體就是做不到怎麼辦?是不是很令人心疼的狀況?


爸媽如果覺得怎麼嘮叨孩子、叮嚀孩子都沒有用的時候,也許就是該注意感覺統合是否協調的問題了,一個聰明的孩子因為感統不協調而導致能力不足的表現,腦中的認知和表現出來的成果不一致,這樣的挫折感累積久了就可能變成情緒問題,最後到了小學階段不愛寫功課、不愛學習、不能交到朋友,是不是很可惜?他本來可以有一個快樂的小學生活的,本來可以用聰明的腦袋好好學習、也可以跟朋友好好相處的!


其實在年紀小的時候如果能注意到感覺統合不協調的部分,藉由物理性的運動和遊戲就可以輕易改善,就不需要拖到真的發生情緒問題、同儕相處問題、拒絕學習...才來解決,六歲以後要依靠感覺統合來改善專注力效果真的會變得比較慢,幼兒半年可以改善的狀況、學齡孩子可能需要兩年...,而有些醫師就乾脆建議吃藥了。吃藥,怎麼行?!不吃,能怎麼辦?!


在一切問題走到這麼兩難的抉擇之前,孩子其實可以擁有完全不同的人生,就看爸媽是否願意用理性的態度關注孩子的感覺統合發展,感統發展不佳並非孩子有問題,一個腦袋聰明的孩子也需要大大小小發展良好的肌肉群來幫忙執行遊戲和學習的動作,大家認為「表現良好」的孩子,常常是感統發展較為平衡的孩子,對他們而言,學習是一種樂趣,一點兒也不勉強。


孩子天生是好奇且樂於學習的,活力充沛且充滿自信的,如果你的孩子的第一年是這樣,但是慢慢地不是了,請你放下自以為是的自尊,理性地請可以幫助孩子的專家幫忙吧!為什麼需要專家?因為專家可以判斷出自己觀察不出來的「問題源頭」。


像上述小二孩子的例子,這孩子常常騎腳踏車,每週游泳一次,一般人會以為已經有運動了,應該沒有問題吧!


但是游泳時教練會說身體肌肉無力、會不由自主在水中亂扭,姿勢不夠正確;跟爸爸或朋友打羽毛球,不時就會發脾氣、不想動、抱怨別人沒把球打好;像拼貼馬賽克這類需要利用手指力量的工作,明明就是很好玩的創作過程,他卻是不斷抱怨。原來騎腳踏車發展了下半身肌肉,但是問題在上半身肌力不足,站立時彎腰駝背、坐在教室裡像小蟲一樣扭動,孩子不知道是因為自己的肌肉不夠力量,被責備的時候只能挫折感很深地發脾氣啊!


如果孩子因此被老師朋友貼上「過動」、「不合作」、「難相處」的標籤,這辛苦的學習路是不是走得很冤枉呢?!結果一切只是因為身體的大大小小肌肉和聰明的腦袋之間的連結沒有整合好而已呀!


如果你是這位小二孩子的爸爸或媽媽,你會願意花一兩年的時間補足感覺統合的功課嗎?如果早在幼兒階段有人提醒你,你會願意多瞭解一些幫助孩子的方法和可能性嗎?還是你一樣會等到狀況或問題很明顯的時候再來想辦法呢?


Michell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蜜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