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歐洲旅行回來之後,我一直很想寫下我的觀察:

 

在布拉格旅行的二十天內,我和學妹住在當地朋友Jerry家,他是捷克裔加拿大人,太太是土生土長的布拉格人,他們家有兩位小女孩,孩子不說英文,但我們變成好朋友,每天早餐桌上都有兩幅小畫送給我和學妹。住在他家的二十天當中,陸續有Jerry的親友來訪,於是我便認識了一位來自義大利的小男孩和一位來自加拿大的波蘭裔小男孩。

 

這三對父母來自歐洲不同的國家,但有個共通點:十分重視孩子的生活作息。所有孩子都是七、八點就早早送上床睡覺,尤其是捷克爸爸Jerry,他幾乎每晚說故事給孩子聽,孩子們通常一小時內就入睡,然後爸爸媽媽才回到一樓客廳來和我們一起聊天。二十天內幾乎沒有例外,第二天,孩子總是在天亮後大約六、七點就快樂地起床,在房子裡開心地跑上跑下、玩耍,沒有誰有下床氣。

 

回過頭來觀察台灣的現象,我常在台北街頭看到幼齡孩子跟著父母深夜在外覓食玩樂,我總是很煩惱地看著他們(或說:很生氣地看著他們的父母),不可置信的、這樣的情況不在少數。就算是故事喵的孩子,少數也是長期跟著父母當夜貓子,大人的理由常常是爸爸很晚下班,希望親子每天有一些些的互動時間,這情形聽起來似乎無解。

 

我有一對夫妻朋友,太太在家寫論文、順便帶孩子,先生的工作總是在晚上九點後才結束,回到家孩子都睡了,夫妻倆商量過親子時間該怎麼調整,最後他們決定讓孩子維持正常作息,把親子時間改為早晨。當孩子一大早用睡飽了的笑臉跟爸爸說早安,爸爸便起床陪孩子吃早餐、玩耍、送孩子上學,孩子並沒有因為爸爸很晚下班而變成夜貓子,爸爸雖然得調整為晨型人,但他們覺得十分值得。我覺得這是相當值得參考的做法。

 

教學十幾年來我認識來自不同家庭的大人與小孩,我努力觀察過,那些「父母親非常重視、並堅定地維持孩子固定作息以及睡眠時間的」孩子,在教室裡的表現通常是情緒穩定且講理、很少胡鬧、不常耍賴、不亂發脾氣或大喊大叫,並且通常對學習有一定的熱情。如果有幸跟他們一直保持著聯絡,我也偷偷觀察到,他們在離開故事喵之後,也就是十二歲之後的學習,仍舊有穩定且良好的歷程。

 


從睡眠問題再回來談台灣父母最容易焦慮的外語學習問題,在歐洲居遊的期間,我注意到歐洲父母似乎不過度擔心(學齡前)孩子在學習上是否落後,例如,我在朋友家認識的五歲義大利捷克混血弟弟,父母都在義大利擔任教職,大人的英語溝通能力非常好,但他們的孩子完全不會說英語,一個字也聽不懂,他只說爸爸媽媽使用的語言,也就是義大利語和捷克語。我好奇地問了他們的想法,他們只是單純地認為這個階段沒有需要特別學外國語,覺得孩子幼齡時期就是會說父母的語言就夠了,外語學習是學齡之後才需要考慮的事。

 

至於我的朋友Jerry,他十幾歲時跟著爸爸移民加拿大,在溫哥華長大,直到結婚後才搬回布拉格,兩個女兒都還是學齡前,上幼兒園卻沒有功課,每天大多數時間都快樂的玩耍,他們也都還沒有學英文。

 

我深深的相信,孩子的工作就是遊戲,尤其是想像遊戲!在幼兒園階段,不該塞太多知識到這些可愛小腦袋裡。在故事喵長大的孩子有很長的時間只有故事、遊戲、歌謠、手作和自由地玩,我們看起來沒有在學習英文,我們實際上也沒有在學習英文,但他們喜歡故事、喜歡英文,他們享受一起閱讀的氛圍,甚至覺得能閱讀是一件不錯的事,我帶著他們從故事和遊戲中建構許多未來的基礎學習力。

 

接近六歲的時候,若觀察到孩子準備好了,我便牽起他們的手慢慢地從聽故事走向閱讀,跨入正式的語言學習階段。整個小學階段,我們花很多時間閱讀和討論和創作,我們也花一些時間遊戲,一直到十二歲,我們都圍繞著故事主軸而學習,沒有考試、沒有背單字,但經歷完整故事喵學習歷程的孩子大都會擁有內在的學習驅力。



文章一開頭提到的便是下面這篇網路文章,它是否真實?是否為網路謠言?我不得而知。但它的論述,我是贊成的,所以願意在此與大家分享,讀完後,也請思考一下我上面提到的兩個問題,關於孩子的睡眠與學習。



延伸閱讀:德國憲法禁止太早開發孩子智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蜜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