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進入閱讀的階段後,除了共讀故事,我們也讀詩。

 
讀詩的時候,我們把重心放在韻文和詩作的節奏上,讓孩子對英文這個語言,有不一樣的體會。
 
老師在教室做的,就是帶孩子入門,我們做簡單的討論,最重要的是,讓他們「用自己的話」表達,簡單地詮釋對詩的感受和共鳴,我們不深究單一文字的意思,除非它真的影響了整體的理解。
 
今天讀了一篇文章,一個在奧地利受教育的孩子(她現在不是孩子了),寫出接受奧地利中學教育六年的感想,其中提到學習「詩的詮釋」。當然文章裡還有提到其他的教育議題,不過我今天想跟各位談的是「詩」。
 
詩人寫詩,其實沒有程度之分,一本綜合童詩集裡大都有文字較難/較簡單的詩,詩集裡也有好笑和意境深遠的詩,入門的時候我們讀綜合詩集,為孩子選編的詩集通常會放入與孩子日常生活產生連結的主題。
 
等孩子們讀了更多詩,有了區辨力,就能夠去選擇某一個詩人的詩,我個人覺得中學之後比較有機會,不過,在高年級時,我們仍舊有機會選讀單一詩人的詩集。
 
大部分的國小孩子無法像文中的高中孩子一樣,對語文有較深的理解和詮釋,不過,我發現故事喵給孩子的帶領,是朝同一個方向前進,只不過讓孩子們自在使用「他們目前可以掌握的語言」,以及接受他們「小小腦袋對世界能夠產生的詮釋能力」,而這詮釋能力,就我的觀察,與孩子的生活經驗息息相關。
 
其實英文讀書會裡,對小說的討論與詮釋也是一樣的,使用的語言簡單,但整體進行的方向與這篇文章裡提到的很類似:口語表達(用自己的話)、尋找答案(非標準答案)、邏輯思考(討論)、外語學習、訓練讀書(策略)、良性競爭、請說謝謝(接受讚美)。
 
我讀了這篇文章很有感,在偶爾的閱讀裡,總能證實帶領孩子的理念與世界有接軌,令我相當安心,因為一直相信真正的學習,路徑是很類似的。
 
在教室裡,我們能討論詩的時間常常很短,不能夠有多麼深入的討論,雖然感到可惜,但一週2~3小時,老師能帶領的,就是我們說的領進門,是否深入探索,就看孩子們有沒有長出興趣。以詩作而言,讓喜歡詩作的孩子慢慢栽進韻文世界裡,讓不那麼喜歡詩作的孩子,有個不同的語言經驗,未來是不可知的,也許在某個時間點,我們就會看見這些閱讀的累積原來有著特殊的意義。
 
我從不認為自己只是「英文老師」,我想帶給孩子的,不只是語言能力,而是為他們種下跟閱讀、學習和理解世界相關的種子,我知道每個孩子會在不同的時間發芽、茁壯,我確實知道這一點,所以每一日,我與孩子們的共讀,都在很安心的路上,緩緩地前進。
 
我們讀詩也寫詩,讀故事也寫故事,我不在孩子的前方引導,也不設定目標要他們追求,我陪在他們身旁,觀察他們的需求並給予支援,然後,看著他們放開我的手,看著他們的背影往前跑,離我而去。我站著看他們的背影,看不見孩子前方道路的盡頭,以我有限的想像無法想出孩子的未來圖像,所以我不為他們設定目標,因為我相信人生有無限可能。
 
分享這篇讓我有很多感動與感觸的文章:『我從奧地利中學教育學到的七件事』,楊佳恬
 
不是想說外國的月亮比較圓,只是因為努力的方向一致,而產生的共鳴。然後,默默期待,台灣的教育能讓我們有更多的共鳴點。
 
小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蜜老師 的頭像
    小蜜老師

    小蜜老師的故事喵

    小蜜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