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圈圈遊戲總是很受歡迎的,常常是親子故事時間裡孩子們指定要玩的。

 

依據年齡發展,我安排了多首轉圈圈遊戲,比如說Ring around the rosies, Turn around, Looby Loo, Shoo Fly, 還有相當有名的Hocky Pocky。讓小團體裡的每個人都牽起手來,一面唱著童謠、一面動作、一面玩,有親子互動又有歡笑,總是能讓孩子樂此不疲。這些遊戲雖然古老,卻偷偷藏著幫助感覺統合發展的目的在其中:

 

1. 跟著團體繞圈圈,和自己原地轉圈,都是能提供前停刺激的旋轉動作。
2. 前傾後仰時頭部位置的改變,也能提供前庭刺激。
3. 把身體各部位伸進(圓圈中)伸出,能強化力量、運動覺和跨中線。
4. 跟著歌曲內容的方向移動身體,能加強聽覺和語言技巧。
5. 輪流往左右轉圈,能強化視覺空間處理方向性的技巧。
6. 參加任何轉圈的遊戲,都能建立社交技巧。


如果孩子抗拒和其他人牽手,也可以試試看牽袖子或小布偶;玩轉圈圈遊戲時,一定要讓所有人往同一個方向移動,而且要試著保持圓圈。

 

 

其實很多古老的遊戲都蘊含了很多感覺刺激在裡面,現代的孩子常常很缺乏與他人適當的肢體接觸,過長的電視時間、太少與父母相處、太多人工玩具的遊樂場、太短的自由遊戲時間,沒有提重物的機會等等,都是很容易造成感覺統合發展較弱的原因。因此,在故事喵裡,從零歲到四歲,除了聽英文故事和哼唱手指謠,小蜜老師也利用感覺統合遊戲結合英文童謠,希望提供孩子較多的感覺刺激的機會。

 

我們也刻意留白,安排了自由遊戲時間。我邀請大人和我一起先觀察孩子,或引導式地陪伴孩子們開始遊戲,但建議觀察到適當時機時,就可以慢慢放手讓孩子與同伴玩耍互動,大人千萬不要急著介入,只想著讓孩子「快點學會」各種遊戲的規則,大人也不要變成了遊戲的主角。最好的方法是多觀察,然後我們便能看出以孩子為中心的遊戲可以怎麼玩,心裡的高度一定要降下來,用孩子的角度配合他們,因為孩子的學習是有自己的步調與速度的。

 

我為學齡前孩子設計的故事時間,一開始就聚焦在營造小團體的安全感和信任,如此一來,在教室裡就可以盡量鼓勵孩子跟同伴玩耍、互動,且不必太擔心孩子之間的互動或爭執。有時候我觀察到有些比較客氣的父母,會怕自己的孩子沒有禮貌,或者太活潑而影響了其他孩子,因而比較常說「不可以」這三個字,使孩子常處於孤獨的狀態,不敢主動找其他孩子玩,或者會常常黏在父母的身邊。

 

其實,在固定玩伴的小團體裡,孩子分享玩具時的不公平、或者遊戲中有了些肢體接觸,可能引發小小爭執,大人此時可以緩緩地引導,但不要太快介入處理,因為衝突與和好的過程,對雙方的孩子都是一種學習,急著幫他們分辨對錯也沒有立即的幫助,孩子有時是上一秒吵架、下一秒和好,讓他們自己先處理看看,大人也可利用課後時間再慢慢與孩子討論,千萬不要因為自己的面子問題,太快出手處理孩子的衝突,隔離了孩子與同伴,阻礙了孩子發展社交技巧的機會。可如果是在非固定玩伴的大團體裡,因為安全感與信任不足,若孩子之間起衝突,大人便可早一點介入處理,那會是另一種邏輯,有機會我們再聊。

 

小蜜



註:以上部份內容參考The Out-of-Sync Child Has Fun,中譯:玩出優秀、玩出健康,by Carol Stock Kranowitz, M.A.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蜜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