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親子進行英文圖畫書共讀的時候,大人總是懷疑孩子盯著圖畫的亮晃晃眼神後面,小腦袋到底懂不懂啊?

 

許多父母於是開始一連串問題攻擊,最後的結果可能孩子再也不想聽英文故事,因為「要考試」。我認為孩子有著與生俱來的觀察能力,可以透過聲音表情、肢體和圖畫,來將聽到的故事與圖像做意義上的連結,只是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還不足以告訴父母他已經「懂」了。這個「懂」,不是大人以為的懂,孩子也許無法用中文翻譯他懂的部分給你聽,孩子說的「懂」,大概就是懂故事情節,也就是懂了故事裡的主角在做什麼?如果我們沒有細心呵護這樣的觀察力,孩子就會逐漸失去主動觀察和學習的樂趣。

 

我認為比較好的共讀方式是不要一直問問題,應該把重心放在享受故事的進行、和觀察插畫上,闔上書的那一刻就享受讀完故事的滿足即可,不一定需要「討論」。所謂 「不要一直問問題」是指不要問「懂不懂?」這種問題,或是「你知不知道lollipop是什麼意思?」這類的認知型的問題。通常,有濃厚說教意味的問題也不會受孩子的歡迎。孩子很聰明的,他很快就會判斷大人是真心的想跟他們分享故事,還是想借機考考他們。

 

如果大人真的忍不住想要發問,請多問開放性的問題,藉以瞭解孩子對整個故事大綱的理解,但是絕不糾正,不說教,不管孩子說得有 多天馬行空、多離譜、多麼跟故事天馬牛不相及、跟結局相反,都要微笑地聆聽,說「謝謝你跟我分享...」,然後隨著年齡增長,有一天你會發現孩子自己找到了正確答案,自己將故事、圖畫和現實生活作了連結。這時候他們腦子裡的英文才是主動學進去的,而且是藉由有意義的連結放進去檔案庫的,他們也會因為是「主動觀察而得到的成就感」,而持續地對身邊的事物保持主動觀察和學習的習慣。

 

這樣學到的英文跟父母或老師「教」進去的差很多喔!傳統的教育通常是大人一直教、小孩一直背,大人一再確認「學會了嗎?」小孩越來越不想跟父母分享他的發現,慢慢陷入一種惡性循環。小小孩對事物天生好奇、也樂於學習,你還記得孩子幼小的時候面對新事物那種專著眼神嗎?還記得他們時時要跟你分享他觀察到的一切嗎?「媽媽,你看那邊有... 」「爸爸,我跟你說,今天我看到...」。可是很遺憾地,在台灣有很多低年級的學齡孩子就已經失去這樣的主動觀察,也失去學習的興趣?可能是因為大人教太多,小孩也養成習慣出一張嘴問就好,不用自己動腦動手,或者大人都不願意給予觀察的時間、不願意等待,甚至沒有耐心等孩子主動地觀察分享,用進廢退,那種珍貴的主動觀察力和學習力就慢慢消失了。

 

好,單純讀故事、讓孩子主動觀察學習,可是如果孩子發問了,怎麼辦?我的經驗是大人可以鼓勵他發表心中的猜想,比如說我家的Ryan在剛上小一之後的某一天來問我:「乾媽,請問monster是什麼意思?」一般的大人可能會有兩個反應:

 

第一種,馬上說答案:「就是怪獸啊!」對教養非常認真的大人,可能還會詳加解釋:「你記得我跟你說過的故事裡面有出現...... 那個就是怪獸啊!」是的,孩子獲得答案了,但沒有經過「思考的練習」。這組對話的意義就是學到「Monster=怪獸」和「有問題可以問大人」。

 

第二種,非常吃驚:「蛤?你不知道"monster"的意思?那我花錢讓你聽那麼多英文故事(學英文)都聽到哪裡去了?」這種反應通常會出現在很少親自帶著孩子學習的父親身上,於是孩子可能從父親不悅的表情學習到,下次還是別問問題的好,而被憤怒波及的媽媽可能會出現打消繼續讓孩子聽英文故事的念頭。這組對話的意義就是孩子學到「少問為妙」,媽媽則以為「自己的努力都白費了」。

 

我當時的反應是這樣的:「你覺得是什麼?」

Ryan說:「是不是......(猶豫了很久,不敢確定地說) 怪獸?」

我像是也在猜測地慢慢說:「像是...... Big Green Monster那樣的嗎?」

他很滿意地點點頭,帶著微笑離開,我相信這組對話的意義是孩子學到「原來我心中的圖像就是」,或者進一步肯定自己「原來我早就猜到了啊!」

 

從零歲開始聽故事,中英日語來者不懼的Ryan,圖像理解能力非常好,他早就對"monster"這個字有一定的潛在理解,但是,那理解僅止於英語語音圖像的連結,我們從來沒有為他做過英語語音中文意義的連結,因此他可能從來沒有想過"monster"的中文是什麼?等到上了小一開始學語詞,對中文語詞有了極大的興趣,於是開始想把英文和中文連結起來了。當他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你能說他不懂嗎?當有人問他:「Monster是什麼意思?」他說不知道的時候,是真的不知道嗎?Ryan的問題並不是由我口中直接告知答案的,我只是協助他把他的閱讀經驗和他的猜想順利連結了而已。

 

這就是我所謂的主動觀察和學習的樂趣,如果能從孩子幼小的時候就細細呵護這樣的能力,不在孩子面前扮演字典或百科全書的角色,我認為孩子比較可能保有對事物的好奇心,以及仔細觀察後樂於和大人分享的天性。

 

有一次,教室的孩子聽到我唱著Pinocchio,並做著鼻子變長的動作,他們大喊:「大象!」我微笑接受。因為我知道我們常常唱的這首歌一定會輸入在孩子的資料庫裡,等到有一天我說到Pinocchio的故事時,他們看著圖畫書裡Pinocchio的圖像,會恍然大悟地、急急地跟我分享:「老師,Pinocchio就是小木偶耶!」或者「我一直以為Pinocchio是大象,原來是小木偶啊!」那時,孩子不會忘記這個字了!因為這是他們自己發現的,這種主動習得的詞彙通常會以非常具有意義和圖像的形式存在孩子的腦袋裡。那麼這麼多年來,唱Pinocchio的時候誤解為大象,會影響他的英文學習嗎?我不認為,至少就我在故事喵教室裡的觀察,並沒有這樣發生,孩子反而因為滿足於自我修正的過程和成就感,而牢牢地記下來了。

 

我承認,這些不容易做到,因為我們是在傳統一問一答的教育下長大的,聽到問題很難不說出答案,看到孩子犯錯也很難忍住不糾正,所以每天自覺地練習是很重要的,一次又一次的練習和修正,慢慢就會變成一種習慣了,不小心說出正確答案的次數越來越少,你能為孩子留下的想像空間和主動觀察力,也就會越來越大、越來越多囉!

 

自覺地練習很重要!老師也不是聖人、不是天生就能當老師,我只是有比較清楚的理想再加上每天不斷地「自覺地練習」而已。

 

*「自覺地練習」這個好棒的詞,是來自權佩薏的分享。謝謝!

 

Michell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蜜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