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很想寫一篇文章談談,為什麼輪流玩遊戲的時候,不需要幫孩子拍手叫好?

遊戲本身對孩子就是樂趣之所在,一開始,孩子玩遊戲單 純因為好玩、因為有挑戰、或因為完成後的內心滿足,而不是因為完成後有人讚美鼓勵。如果我們總是幫完成遊戲的或做對了的孩子拍手叫好,那樣比較容易不小心流於浮誇的讚美,有些孩子反而會越來越怕失敗,因為失敗就沒有掌聲了!而且,團體中輪流玩的遊戲,如果有不小心沒有完成或沒有做對的孩子呢?我們該鼓掌嗎?

帶領幼小的孩子時,我總希望他們是因內心自發的樂趣而來參加我帶領的團體活動,無論是聽故事、唱歌、律動、畫畫還是玩遊戲,因此我選擇尊重孩子當下的意願,讓他們決定自己要不要參加。遊戲中我依序邀請每個孩子,我可以接受他們對我的熱情邀請搖頭說不,我很有耐性地每一輪都再度詢問那孩子的意願,即使我必須等上三年,我也願意耐心地等待孩子直到他準備好,因為我知道有一天當孩子加入了,那主動的選擇和學習對孩子的大腦才會產生意義。

我知道有些媽媽可能會覺得付了錢上課,沒玩到老師準備的遊戲好可惜(或是好浪費)!但每個孩子都有不一樣的個性和適合的學習歷程,有的孩子透過觀察、有的孩子透過操作、有的孩子外向熱情、有的孩子冷靜理性,不同的個性、不同的學習策略,冷靜觀察的孩子可能強烈需要觀察和思考的空間、外向熱情的孩子則需要有表演的舞台。沒有哪一種學習策略比較好,只有適不適合。因此在團體活動中,請爸爸媽媽給孩子多一點「說不」的空間,讓孩子保有自己的獨特性,我們不要養出「齊頭式平等」教育下不會思考、沒有聲音的孩子、只會乖乖聽話的孩子。

但是,教室畢竟是一個小團體,團體活動的確有一些尊重彼此的需要和規律規則,該怎麼在尊重獨特性格之下讓孩子逐漸學習團體生活的遊戲規則?我每一天都在面對大大小小這類的挑戰,我習慣在下課後對課堂發生的事、大人的處理和孩子們當下的反應等等進行思考,我常常自問有沒有更好的方式?下一次有沒有需要調整?可以怎麼給媽媽建議?

您也許會看見老師在孩子兩歲的時候說,孩子跑來跑去沒關係,只要沒有太多的干擾;三歲的時候,對於比較干擾團體的行為開始做一些要求;四歲的時候,會試圖用更清楚的語言請孩子思考如何尊重彼此;五歲的時候,老師會開始有更明顯的收放,讓孩子知道什麼時候應該配合、什麼時候可以表現獨特和創意;六歲的時候、七歲的時候、八歲的時候......每一個時期都有不同的教學策略。這當然不是每一年到了某月某日就用一條線畫下去:三歲換一種做法、四歲換一種、五歲再換一種。不同年齡的孩子有不同的能力,他們需要知道自己能做到什麼,隨著孩子成長,我一面用心觀察,一面在孩子幾乎準備好的時候,就加入新的邀請或要求,一次一次練習直到他們可以做到。

我希望尊重孩子的獨特,讓孩子適性發展,又不願意因為太過放任而讓孩子進入大團體(幼兒園或小學)的時候適應不良,畢竟大部份的孩子 還是要在現行體制下求學,很遺憾地台灣的教育(老師)特別重視是否合群,不合群的孩子真的很容易被貼標籤,因此我試圖在尊重孩子獨特性之下,隨著年齡增長讓孩子用循序漸進的方式去理解什麼是合群的行為、什麼是團體遊戲規則。

孩子在教室裡的表現,無論是靜、是動、是熱情參與、還是低調觀察, 我都一一看在眼裡,口頭上我盡量用明確的肯定取代可能流於浮誇的讚美鼓掌,在大部分的情況下都不鼓勵用比較、競爭來刺激孩子進步(註),我希望養出孩子的學習好胃口,希望他們的互動是正向、雙贏的成長。因此,遊戲完成時無論成功失敗,即使孩子配對錯誤或拼貼了一張三眼四耳怪獸臉,我都跟孩子們擊掌,那表示「我看見你的努力」,那跟成功或失敗沒有關係。

遊戲和學習本身帶來的樂趣、挑戰和滿足,是孩子參與的主要原因,而不是因為做對了能獲得掌聲,如果我們幫做對了的孩子拍手叫好,那沒有做對的孩子呢?沒有做對不代表不會,只不過孩子在各方面有不同的發展速度,我們也該為他的努力鼓掌吧?可惜大部份孩子沒有完成或沒有做對的時候,是不會獲得掌聲的,即使是極為年幼的孩子都能很快學會掌聲是怎麼回事!較為敏感的孩子可能寧願不玩不猜不選擇,也不願意冒著「可能失敗」的風險,當你看見孩子一臉想玩、卻因為害怕失敗而裹足不前的時候,你應該可以開始理解孩子內心的掙扎了!

 

大人不是不能肯定孩子、鼓勵孩子,我們可以經由明確的肯定,讓孩子知道他能做到的、他能達成的是什麼,孩子便會從這個基礎繼續前進、繼續嘗試、繼續挑戰、繼續學習,最終獲得成長,孩子不會被過度無辨識度的空泛讚美給混淆,只在乎成就而忽略了學習過程的美好。無論是遊戲、手作、美勞、閱讀、寫作都可以適用這個 準則。

 

什麼是明確的肯定?兩歲孩子做了一個三眼四耳怪獸臉,他只是希望他的三眼四耳怪獸臉被看見,無論被大人看見或 者被其他孩子看見,他並不需要知道這個怪獸臉「很好」、「很像」或「不像」;四歲五歲孩子需要自己的故事被老師認真地記錄下來、被其他孩子聽見、還被認真地演出,他不需要在說完故事的時候聽到「好棒喔」這種空泛的稱讚;學齡階段的大孩子完成寫作後,他們期待小小故事被老師用說繪本一樣的態度讀給大家聽,而不是只說「寫得很好」然後鼓鼓掌;我們在教室很慎重地貼上所有的孩子創作作品,而不是貼出「好的」作品,因為每個孩子都需要自己的努力被看見、他們也很想看見別人的努力。

 

他們真的會,大孩子有空時都會去翻翻別人寫的故事,津津有味地讀着,那時刻,我都會偷偷開心。

 

但為什麼故事說演完畢要鞠躬?而這時候又要求擔任觀眾的媽媽或孩子要鼓掌?因為那是一個團體共同完成的事,沒有所謂成功或失敗、沒有比較,只有「一起完成了」,因此我們便大聲地為所有努力演出的孩子鼓掌,表示「我們看見你們的共同努力了!」以及「謝謝你們賣力的演出」。當然,這也是一個讓孩子學習「演出者和觀賞演出者之間」基本禮儀的時刻。凡是孩子共同努力、一起完成的事物,都值得我們的掌聲喔!

 

(註)當孩子們接近學齡階段,他們會期待更刺激的挑戰和驚喜,他們也需要學習遵守遊戲規則,這時候老師偶爾會讓孩子們玩一些「比賽」的遊戲,但原則上還是會以樂趣為前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蜜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